北京学校大全北京高中大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路33号
  • 电话:68415054
  • 邮编:100000
  • 网站:http://www.cnuschool.org...
  • 附近站点:岭南路西口下
  • 公交路线:73路,87路
  • 附近地标:八里庄,北洼路,航天桥, senddate=1442222241
点击查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位于海淀区北洼路33号,西距京密引水渠畔的慈寿寺永安塔约0.5公里,东邻首都师范大学。

首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创建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校名。1978年由北京市确定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还是“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市电教优类校”、“市红十字学校”、“市校园文化示范校”“海淀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海淀区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海淀区教育先进集体”。

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爱国、科学、人文。办学宗旨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办一流学校,育高质量人才。校训是: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历史沿革

首师大附中是受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市属重点中学。

该校始建于1914年,其前身系北洋政府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徐树铮创建的成达中学,校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1920年迁至阜城门外,改名为京师私立成达国家高级初级中学校,意在培养“成德达才”的社会中坚。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曾湘、交通总长叶公绰、财政总长吴鼎昌以及周作人、朱光潜、焦菊隐、齐思和等,均曾担任过学校董事长或校长。

1937年阜外校舍为日伪新民印书馆侵占(现为新华印刷厂),学校迁至中南海紫光阁附近。

1952年与上义中学合并,改称北京市立第38中学。

1954年迁入西郊八里庄北洼路(即今日的校舍),更名为北京市第42中学。

1958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学校归属北京师范学院,定名为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遂改现名。

办学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全面育人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规规矩矩办学,扎扎实实教书是首师大附中几十年形成的风格。由于该校在贯彻教育方针、探索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成绩,被北京市多次授予“质量优秀校”和“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校”称号.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五方面。

突出德育

重视德育工作是该校的一贯传统,并且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都得到了落实。 思想上,我们统一了认识,妥善解决了“德育领先”和“教学为中心”的关系,“教书先教做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准则。组织上,该校一直坚持把建设优秀的德育队伍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学校设专职德育副校长一人,下设教育处,由年级组、班主任;党团组织、学生会;任课老师、心理咨询室等组成三条互连的线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这两年,该校有2位教师分别获“紫金杯”奖和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奖。

在工作上,学校强调要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和层次性,重视实践性和时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德育目标,使德育工作系统化,德育内容系列化。 该校提出,每一位家职员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学校每年组织少年团校和业余党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每年高三毕业生中都有3--5名学生党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是学校一贯强调的。 在海淀区,该校首先施行德育量化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强化了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中国青年报》曾以“一分钟的欢呼”为题,侧面报道了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性和时效性上的成绩。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多样性的集体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有些活动已成为该校德育传统内容。

轻负担,高质量

一贯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向45分钟要质量。为此,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课堂常规》、《教师职责》、《教研组长职责》、《教学工作手册》、《教学周报表》、等制度并严格管理。例如:学校规定,严禁拖堂和随意增加课时。控制作业量和课外练习量,教师引发课外练习,必须持教学处审批后的印制票到打印室印制。因此,教师普遍在备课上下功夫,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精选例题和作业,实现了“低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该校在海淀区率先制定并实行学生评教和教学周报制,实施的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尊,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该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人数的56%,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学校成立了以总支书记挂帅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定期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和读书会。凡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先集中培训,学习“四法”,即《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安排每位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德、业务双佳的骨干老师为师,对师徒双方的教与学做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和规定。此项制度已坚持多年。近年来,学校先后送5位青年教师到国内国外的大学读学位,安排30位年轻教师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各种层次进修的青年教师累计有45人.一批青年教师已崭露头角,有的已担任年级组长。

向科研要质量

90年学校就提出“向科研要质量”的口号,该校教课研究室多次被海淀区评为先进集体。数、理、化、语、外等各科均搞过教材改革实验并取得成果。目前数学、 物理人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新一轮教材改革实验。每年教师撰写论文近百篇,学校每年召开论文交流会,聘请首师大专家评选优秀论文。几年来,该校先后有70多人多次在市、区获科研奖。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该校是北京市篮球、田径、舞蹈等项目的传统校。仅以近三年统计,该校共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一名,二级运动员40余名。三年累计获得百块奖牌。该校舞蹈队、紫竹社、青春基地广播台以及学生会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为丰富校园文化,为创建活泼健康德育人环境做了许多可贵的贡献,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批人才。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为该校题词“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办好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几年来,我们遵照李岚清同志指示,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面完成了90年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和95年制定的《三年规划》的基础上,1998年该校制定了跨世纪的《五年发展规划》。 五年规划的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上要进入全国一流行列。规划要求,要把该校建成校风纯正、校园优美,设备现代化的北京市基础教育的窗口。

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首师大附中的校训是:自觉、勤奋、求实、创新。

校长寄语

首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创建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校名。

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热心中国教育的爱国知识分子,秉先贤之志,用他们的心血育得桃李满天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首师大附中从诞生那一 天起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的进步,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它的贡献。几代人用勤奋、智慧和严谨铸就了首师大附中的风格和传统,这些无形的宝贵遗产凝结成八个字,即我们的校训:自觉、勤奋、求实、创新。

十年“文革”浩劫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在北京市教委、首师大党委的直接关心领导下,首师大附中 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北京市前列,被北京市首批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学。我们不会忘记艾校长、杜校长、霍校长 等几位校长为此付出的艰辛。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后,首师大附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目前我们 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设备已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校园网已使该校的每间教室都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室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由上网。

200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该校进入示范性高中校建设行列,这是该校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当时就认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首师大附中的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首师大附中在2001年12月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中以全票通过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并于2002年正式颁牌。

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爱国、科学、人文。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两种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精神),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多年来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是:三注重一体现(注重德育;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始终遵循“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首师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贯彻素质教育;学校工作以育人为本—— 注重德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首师大附中的历史是光荣的,首师大附中的未来是辉煌的,首师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是一流的, 能成为首师大附中的一员是值得骄傲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教师都要铭记李岚清同志对该校师生的叮嘱:“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为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尽力,以无愧国人。

校长简历

首师大附中校长石彦伦的“大学梦”是在“而立之年”实现的,由于各种原因,1966年,石彦伦高中毕业后,先在井下挖了三年煤,然后开始教书,并在1978年进入北京师范学院学习,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石校长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亲历亲为的习惯。1982年,石彦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5年,1998年初被派到首师大附中任校长。

学校校网

  http://www.cnuschool.org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